本朝为鼓励众人读书,在常规科举考试外又设立了童子试,凡十岁以下的童子能通经作诗赋者可应试。
该考试与科举考试中的童试在名字上十分相似,但是在本质上有较大差别,可以看错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特殊类别,每三年举办一次,通常在举办乡试的前一年举办,参加的人也需通过三次考试,分别是各省举办的乡试、全国举办的会试以及由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。报名的人需要在参加第一次乡试时,年龄不超过十周岁。
而科举考试中的童试则不同,他只是常规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环节,学子在通过童试后,被称为童生,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院试,对于报名参加该考试的人的年龄并没有要求,在参加完童试后,进入每年一次院试,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,以及最终的会试和殿试。
因此,童子试算得上另外一类科举,不过因为其限定年龄,通过考试的人只是不到十岁的孩子,虽然授官,但都是闲职,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作秀,因此每轮考试筛选出来的人数也十分有限。
正式的科举考试全国会产生两百到四百名不等的贡士,其中产生三名三甲、约五十名二甲,剩余人为三甲,天子都会根据其等级和表现进行授官;若没有通过会试,仅通过乡试,就可称为举人,有资格授官,虽在官场起点不如进士,通常从低等官员做起,但也已经高人一等;若没有通过乡试,仅成为秀才,也有免除赋税、徭役等特权。
而童子试则不同,虽只设立了三个等级,通过乡试的也可成为秀才,但通过人数仅取全省的前二十名;通过会试可以成为举人的,也只取全国的前十名,而最终通过殿试的,成为进士的,只有前三。
过往的历史中,真正授官的只有前三。
但是通过童子试的举人们,可以免费进入国子监进一步读书,且在国子监的读书期间,可以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:且可越过各省的乡试,直接参加全国的会试。
这对于读书之风盛行的江南、江西地区,可谓另外一个突出重围的好办法,因此各家读书人对于童子试的参与度也十分高。
参加童子试,需要先在各府县报名,由当地主官对于考生的年龄和道德进行考评,确认年龄小于十岁,且道德无瑕疵后,一起报送省府,由省府统一组织考试。
考虑到考生们的年龄,考试的时间仅一日,包括贴经、杂文和策问。
贴经由考官从经典中选择若干句,空出其中的某句,需要由考生将缺的地方给补上,是童子试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;
杂文则考写作,要求考生根据要求,写一些论、表、试、赋之类的文章;
最后是最难的环节——策问,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论题,写出自己的观点,包括法律、时政等,这个环节对于不到十岁的孩子,具备较大挑战——
但对于黛玉而言,反而是优势。
作为女子,要参加正式的科举,在贴经和杂文上,黛玉自信不会差于其他男子,但是策问需要对社会的理解,而女子长期被囿于后宅,参与外部社会活动的机会有限,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样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。
十岁的年龄限制,黛玉与其他的男考生的差距,就会小很多了。
黛玉已通过县府的资格审核,跟王重碧一起,站在江苏省的省府童子试现场。
虽然本省仅会选出二十名秀才,有资格参加后续的会试,但是有志于科考的年轻学子,基本上都会参加这样的考试,因此现场人头攒动,由因参加考试的都是十岁以下的孩子,各学子的父母都紧张的跟在一边,到处都是人声鼎沸。
省府按照号码的区段,挨个叫考生进考场,黛玉和王重碧的考号居中,因此两人都安心的坐在马车里等,林家的下人在前面等着叫号,再来叫别人,紫鹃一遍遍的检查着考生篮里准备的物品。
不久,叫到了黛玉的考生段,黛玉穿着一身白衣,挽着简单的发髻,提着考篮排进了队伍里,周围的考生和家长们见到这般气质卓越的女童,不由得的都多看几眼,但都以为是送考的亲友。
直到黛玉走到检查的入口,“第二百一十二号考生,林绵。”
“这位姑娘,请考生亲自过来,这里已是考场的入口,送考的亲友请在此留步。”考场入口的搜检官看到面前的小姑娘,语气放缓了道。
“小女便是考生,第二百一十二号,林绵。”黛玉重复道,点了一下监考官面前放着的考生名单,上面正写着林绵两个字。
“这…怎么是个姑娘啊…”搜检官疑虑道。
正为难间,监临派人过来问是怎么回事,搜检官忙将事情上报过去。
本次童子试乡试的监临是江苏省总督赵可立,最近瑞亲王办理一些事情来了姑苏,正值江苏办童子试的乡试,便一同过来观摩。
“禀赵监临,有个姑娘报考了本次的童子试,搜检们正在为难呢。”搜检官忙派过一人来赵可立处回禀。
“姑娘?你们怎么办事的,报名的时候,没审核出来?”赵可立疑惑道。
“本王记得,童子试凡童子十岁以下,能通经作诗赋者可应试,可对性别有要求?”瑞亲王在一边,疑惑的问道。
“话是这样说,”赵可立大脑中迅速转了几圈,这瑞亲王平日里可不是这般喜欢看热闹的人,“只是却无前例,考场中一时也没有女官,倒是瑞亲王身边,按制应该带了宫中的女官?可否姑且借用一番?”
“这般为国取材的大事,本王自然责无旁贷。”瑞亲王对着身后的内侍交代一番,便有早早准备在一边的十来名女官跟着去往考场。
赵可立见状,也急忙叫人去考场紧急安排了一番,特意最角落里找了一处考棚,化做这位女学子的考房,又在这个考棚和其他使用的考棚间空出两个考棚的空子,对面的考棚也不予使用,与其他男学子区稍作隔绝,女官们在请示了瑞亲王和赵可立后,又拿过准备好的青布,挂在最后三个考棚之间。
赵可立见早准备好的东西,心里便知这个女童身份不一般。
黛玉在接受了女官们的搜身后,便跟着女官们来到考场,等待试卷的发放。有了黛玉的案例,王重碧在进考场时,十分顺利,也由女官们完成搜身,并被引到黛玉所在的区域。
坐在考试的考棚里面,黛玉有一种不真实感,多少年间,自己应该是进入这个考棚的第一个女子,她的内心一阵澎湃,深呼吸几口后,将考篮中的东西一一拿出来,将笔墨拿出,提前开始研墨。
正研墨间,见到女官引着王重碧也往这边走来,两人对视了一眼,相互给予对方一个鼓励的微笑。
待到一声锣声响起,考试的时间开始,女官在考官们的陪伴下,将试卷发放到黛玉和王重碧手里。
黛玉打开手里的试卷,深呼一口气,开始答题。
第一部分是贴经,黛玉快速扫过试卷,因是童子试,因此考题普遍都常规,多是四书五经的内容,只除了一两道出现了周易和春秋的内容,其他都十分简单,黛玉素来过目不忘,提起笔,十分快速就答完这个部分。写完后,她又认真检查了一遍字迹和内容,确认无误后,将答卷放到一边。
开始第二部分的杂文,这次考的内容是诗,需要以春为题材,写一首七言律诗,作诗向来是黛玉的舒适区,她沉吟半晌,结合考试的目的和本次童子试的意图,迅速有了一首,以参加童子试的考生的口吻,赞颂当朝天子和朝廷的颂圣诗。她在草稿纸上迅速写出,有推敲了一番,修改了几处措辞,便一字一句得誊写到正式的考卷上。
答完前面的两个部分,外面的考官刚敲完午时的锣声。
黛玉感到腹中有些饥饿,便从考篮中拿出紫鹃提前准备的食物,简单用了一点,又拿出一片参片含在嘴里,简单休息了一下。
便到了最后一部分,策问。
问君如何以忠孝为本,而立于天地之间?
见了考题,黛玉紧张的心情舒缓不少,这个题目十分中规中矩,且在很多年的考试中都出现过类似的题目,黛玉早已在崔凤仪的指导下,从好几个角度写过类似的论文,她迅速得打好一篇腹稿,然后誊写到草稿纸上,检查了一下错别字后,再用馆阁体一字一句誊写好考卷上。
最后再整体检查了一下三部分考卷的字迹完整性和书面整洁度。
最后,黛玉在考卷上,认真的写上自己的名字——林绵,便第一个举手示意交卷。
她认真的看着自己的名字想,想起小时候贾敏抱着自己,温柔的告诉自己,绵是她的大名,由林如海取自道德经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”,希望她能够如同溪流一样,虽然看似柔弱无力,但是坚定持续,有着抗衡石头的力量,也能够长长久久的活下去。